编者按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汉滨区共选派驻村干部3000余人,结对帮扶干部6000余人,共有200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在2021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区)如期摘帽的目标。在扶贫路上,我们的党员干部?力同心、攻坚克难,有的父母病重无法尽孝,有的妻子怀孕无法照料,有的子女出生无法陪伴,有的牺牲在脱贫攻坚工作岗位上。同时出现了“夫妻档”、“父子档”、“全家档”,一系列扶贫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为记录广大一线扶贫干部的奋斗历程、定格脱贫攻坚的暖心瞬间,即日起,汉滨融媒将陆续推出《我的扶贫故事》,带您重温扶贫路上的酸甜苦辣,献礼建党100周年。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扶贫故事是《从贫困户到“鸡老板”的逆袭》。

踏着“鸡场大道”,走进养鸡大棚,百鸡起舞,万鸡欢腾,真是一曲脱贫致富交响乐,一片生“鸡”勃勃好景象!

这个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沁园坊养鸡场,位于汉滨区张滩镇东沟村,正是我的结对帮扶贫困户王仁苍和其弟弟王仁林建设的。目前,已投资200余万元,鸡场建设面积3000余平方米,年出栏肉鸡 15余万只。

而在2019年以前,“养鸡上万只,销往百家店”是王仁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王仁苍已从昔日的贫困户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鸡老板”。

第一次到王仁苍家里走访,是在城区东坝他租住的出租屋里:房屋阴暗潮湿,地上散乱地摆放着电饭锅、脏衣服、旧鞋子和一些蔬菜,屋里值钱的家具就一个旧冰柜。我坐在一张折合的小方桌前,自我介绍后,他木讷地应了声“哦”。攀谈中了解到他妻子为二级精神残疾,一个女儿在上大学,一个儿子在读高三,一家人靠他在城区打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

接连几次走访,印象里的王仁苍勤劳肯吃苦,夏天37度的高温还在工地搬砖,雨天在室内给人家搞粉刷,几乎没有闲暇时间。但即使这样,由于没有技术,家里老人要照料,还要种地,一个月耽耽搁搁,也挣不到多少钱。

访谈中,我了解到王仁苍的弟弟王仁林在外地养鸡十多年了。我就想:哥哥有劳力,弟弟有技术,如果兄弟联手,能在家门口创业,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照顾了老人和孩子,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找准“病根”,我就想着“处方”怎么开了。

同王仁苍商量能不能和弟弟一起发展养鸡产业,他勉强同意了。哥哥同意了,但弟弟还是有些担忧:“市场销路怎么样?鸡棚土地咋流转?一旦发生鸡瘟怎么办?尤其是建养鸡场投资几十万元从哪来?”弟弟王仁林思想有顾虑,接连提出了一大堆问题。

我把汉滨区“八个一批”的扶贫政策以及有关支持产业发展的措施给他详细做了解释说明,并承诺“资金、土地流转的事情我和村上帮忙办。考虑市场销路、害怕风险咱们可以试着养,万一有啥我给你们兜着!”看到我的信心十足,真心实意,王仁林终于鼓起勇气,回到东沟开始试着办起养鸡场。

事非经过不知难,王仁苍和弟弟开养鸡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王仁林虽然有技术,但常年在外,建鸡场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无所知,连个办事部门在哪都不知道。

开始的一个月,我和镇村干部连续带着他跑自然资源汉滨分局咨询鸡棚用地问题、跑畜牧中心咨询技术问题、跑农业农村局咨询合作社注册事情、跑市场监督管理局办理营业证照、跑银行解决启动资金……积极协调这些部门现场办公,逐一化解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2019年11月,第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大棚建起来了,投放了6000只鸡。2020年初,鸡刚刚长到3-4斤重时,正是关键时候,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王家兄弟陷入了困境。

封村封路,饲料运不进来,鸡仔出不去,兄弟俩急得要哭。“王部长,鸡没得吃的要饿死了,搞不好几十万块投资就要打水漂了!”

我也是心急如焚,来不及犹豫,尽快解决鸡饲料是第一要务。我立即行动起来,动员村上四支力量挨家挨户帮助收购小麦、玉米。饲料不够,我们就上山割青草做饲料,终于渡过了这道难关。

眼见第一批鸡要出栏,但是疫情刚刚解除,餐饮业一片萧条,这么多鸡卖给谁呀?立足于宣传部的优势,我立即组织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对王仁苍养鸡事迹进行了采访。陕西电视台《新闻联播》“脱贫明星榜”以“王仁苍,养鸡啄开致富路”为题,播出了3分26秒;《“鸡倌”王仁林的好“鸡”遇》在《安康日报》刊登;《养鸡亲兄弟 致富排头兵》 等一系列文章在汉滨融媒、汉滨网等媒体持续推介报道。

与此同时,我协调区市场监管局在城区几个农贸市场进行了活鸡定点投放,还利用微信朋友圈、联系个人或酒店餐饮服务业进行点对点推介销售……功夫不负有心人,销路逐渐打开,第一批鸡卖了50多万元,除去成本赚了好几万。

尝到甜头的王仁林,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但需要更大的场地。我请来了区农业农村局、区畜牧中心领导就场地选址、建棚要求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现场指导;请来了区镇土管干部现场协商建设用地,并和村干部一起,一户一户商谈土地流转事宜;资金不够,我又带着王仁苍一起跑人社局,咨询创业贷款政策,并积极担保,争取到20万元自主创业贷款。

2020年6月份,第二批鸡棚紧锣密鼓开始建设。就在即将完工时,8月份的一场大暴雨把刚刚垒起的坎子冲垮了,新建的鸡棚被冲倒一大片。王仁苍兄弟俩刚刚燃起的创业激情和信心受到打击,兄弟俩抱头蹲在歪倒的鸡棚前发愣。

得知消息后,我立即冒雨赶到鸡场,协同村干部帮忙遮盖石坎,疏通水道,同时制定了避水防泥石流建棚方案,雨后立即开始重建。

如今,王仁苍兄弟俩的养鸡棚从一个简陋的小棚子,发展成了3000多平方米的5个半自动化养鸡大棚。为解决进料与出售的行路难问题,我协调资金10余万元帮助打好了200余米的养鸡场生产道路,确保这条产业路畅通无阻。

自2019年结对帮扶以来,我每月至少要到王仁苍家中去一回,点对点给他宣传“八个一批”精准帮扶政策,提升政策知晓率,帮助他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先后为他落实生态补偿、粮食直补、资产收益分红、低保、残补等计入收入的政策性补贴共17000余元,落实交通补助、产业奖补、教育扶贫、住院报销、小额信贷、技能培训等不计入收入的政策性补贴共36000余元。

精准帮扶,贵在精准,重在帮扶。精准致贫原因、精准发展之策、精准落实到位,倾情帮扶、用心帮扶、全力帮扶,就一定能让贫穷换新颜。王仁苍兄弟俩养鸡场二期建好后,半年就出栏了5万只鸡,销售400余万元,市场已扩大到西安、重庆、达州、十堰、竹溪等地。王仁苍也结束了自己打零工的漂泊生活,成为养殖场的“股东”,除了按月领取工资外,年底还有分红。鸡场还吸纳了2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业,让脱贫户有了稳定的收入。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王仁苍、王仁林兄弟的发展思路成竹在胸:发挥“头雁”引领示范作用,注册“哥俩好”生态鸡商标,采用“养殖基地+农户+城区分店”的模式,实现养殖技术培训和饲料提供、雏鸡和出栏鸡销售“四统一”,打造出属于东沟村的品牌。同时走“山坡种植养殖、鸡粪有机肥、河川种蔬菜”的循环产业发展之路,形成一个种、养、产、销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带动全村村民一起发展产业,共同迈向富裕之路。

(作者简介:王拓,男 ,中共党员,中共汉滨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章摘自:《我的扶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