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
?红色火种?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即日起,“汉滨融媒”将陆续推出《汉滨红色革命回忆录》,带您重温汉滨红色革命光辉历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汇聚磅礴力量。
襄渝铁路安康段
1969年11月,中央正式决定修建襄渝铁路并要求1972年通车。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经十堰、安康、达县到达重庆,全长915.6公里,其中安康县境64.55公里,工程代号“2107”,是“三线”建设重大建设项目。
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2师、6师、10师、11师、13师奉命进驻安康抢修襄渝铁路。
1970年4月30日,安康县革命委员会向全县人民发出关于抢修襄渝铁路的动员令,要求城关等12个区迅速动员2.5万名民兵配属铁道兵5761部队(11师),参加抢修襄渝铁路的战斗。7月底,全县共动员2.5万民兵编成4个团,称“2107”东线指挥部安康民兵第一师。8月,安康县2.5万民兵陆续进入施工现场。
襄渝铁路是一条以隧道、桥梁为主的铁路干线,桥隧总长度占全线的45%,超过了成昆铁路,是20世纪中国建成的铁路干线中桥隧密度最大的铁路。而安康段有桥梁35座,隧道32处,桥梁、隧道长度占线路总长的41%,工程极其艰巨。施工中泥石流、地下水、山体滑坡、隧道塌方冒顶随处可见,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尤其全段四个最长最危险的隧道均在安康境内。
岚河隧道,长3400米,号称襄渝线第一长隧;西沟梁隧道,长3100米,为襄渝线第2长隧;月河隧道长2800米,是襄渝线第三长隧;长枪岭隧道2500米,为襄渝线第四长隧道,被列为襄渝危隧之最。
在安康的三线建设中,重大事故多发生在襄渝铁路施工中,这里的伤亡率也是最高的。岚河五块石隧道仅有1000多米长,由于地质复杂,在1972年4~6月先后两次发生严重塌方,共夺去6名民兵的生命。
面对重重困难和死亡威胁,安康县民兵不畏艰险,与铁道兵部队、学兵连、兄弟县民兵并肩战斗,团结协作,较好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抢修任务,涌现出烈士王忠定、“铁姑娘”排等先进个人和集体。
1973年10月顺利实现全线接轨。据不完全统计,在抢修襄渝铁路3年多时间的战斗中,安康县民兵配合铁道兵共完成隧道35条、桥梁41座、涵洞4000余米、路基土石方1000余万立方米,以及挡墙、护墙、护坡、排水沟、道渣、房建等任务。
1978年襄渝线全线贯通《人民日报》头版发的新闻。
(1975年四川达州通车,1978年重庆通车,襄渝线全面建成)
汉滨区早阳镇的襄渝铁路高桥(旁边是2009年修建的复线桥)
汉滨区境内的车务段1
汉滨区境内的车务段2
汉滨区境内车务段的繁忙1
汉滨区境内车务段的繁忙2
汉滨区境内机务段
巴山精神产生地(安康紫阳于四川接壤处)
这里被安康市委授予党员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鼎全部用钢轨、铆钉、枕木、道石制作)
巴山站建设的展室1
巴山站建设的展室2
修在山顶上的铁路桥!从此地火车进入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