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汉滨区共选派驻村干部3000余人,结对帮扶干部6000余人,共有200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在2021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区)如期摘帽的目标。在扶贫路上,我们的党员干部?力同心、攻坚克难,有的父母病重无法尽孝,有的妻子怀孕无法照料,有的子女出生无法陪伴,有的牺牲在脱贫攻坚工作岗位上。同时出现了“夫妻档”、“父子档”、“全家档”,一系列扶贫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为记录广大一线扶贫干部的奋斗历程、定格脱贫攻坚的暖心瞬间,即日起,汉滨融媒将陆续推出《我的扶贫故事》,带您重温扶贫路上的酸甜苦辣,献礼建党100周年。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扶贫故事是《真情搭起连心桥》。

东沟村位于汉滨区张滩镇以东10公里处,总面积8.5平方公里,共20个村民小组,557户2047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6户 677人,贫困发生率33.1%。区域面积大,留守人员多,农户居住分散,土地撂荒严重是这个贫困村的显著特点。

2019年3月,我接过了前任的“接力棒”,成为汉滨区委宣传部派驻张滩镇东沟村第一书记,在这个村驻扎了下来。虽说有近20年工作经历,当过教师,做过干部,干过编辑,可真正深入到农村从事“三农”工作,能否完成好“扶贫攻坚”这一光荣使命,我自己心里也没底。驻村的第一个夜晚,我彻夜未眠,思索着工作该怎样开展?困难从哪里突破?从那天起,我给自己定了条规矩:真诚做人,勤奋做事,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扶老王父子脱贫

家住东沟村18组76岁贫困户王远礼,妻子10年前因病去世后,和30多岁还未成家的儿子王端两人相依为命。为了维持生计,王端一直外出打工,一年也回不了两次家,平常就只有老人一个人留守在家,生活很是困难。

刚到村第一天,就遇见王远礼老人到村委会诉苦,说自己的房屋顶破损严重,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请求村上帮忙解决他的实际困难。

因原帮扶干部工作调整,驻村工作队决定由我这个新来的第一书记帮扶王远礼老人。后来才知道,老人家已经到村上来反映过几次。听说村上新来了第一书记,又找到我反映家里的困难。

群众的事无小事。当天我就到王远礼老人家查看情况。他的住房因年久失修,房顶石棉瓦遭风雨侵蚀,漏雨十分严重。老人家年岁已高,行动不便,加之经济十分困难,屋顶漏水的问题仅凭这个70多岁的老人家是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的。我和王端电话联系,他也表示没钱,无能为力。

老人家的安危时刻让我牵挂。心想,无论如何也要尽快帮老人家解决好安全住房问题,没有亲人陪伴,再不能让老人遭风寒。我及时向镇上反映,并请求住建部门尽快对房屋进行安全评估。经鉴定老人家的房屋主体结构是安全的,只需要对屋顶加固改造即可。那几天,我相继跑了建材市场、政府大院和爱心企业,一边了解装修材料质量,一边积极化缘修缮费用。经过多方联系协调,最终通过爱心企业帮扶,出资1万余元对老人家的屋顶进行了加固修缮,老王的心病得到了根治。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外出务工的王端的计划,由于数月没有工作,一下子没了收入来源。结合汉滨区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我耐心地给王端做思想工作,劝其干脆就在家乡发展,对下一步出路给其出谋划策,并给他算经济账。在我多次劝说下,王端的思想有了转变,他决定留在村里发展。针对他家有酿制甜杆酒的基础,我动员他种植甜杆烤酒卖。当年,他在家种了5亩甜杆,酿制甜杆酒1300公斤,年底销售一空,仅此一项收入25000元。

为了增加收入来源,他自己还购置了爆米花机、米筒机,闲暇的时候,走街串巷挣钱,偶尔还在附近打零工,收入稳定增加。王端放弃外出务工,立足实际在家乡发展,既照顾了年迈的老父亲,又找到了发家致富的路子。父子俩顺利地脱了贫,日子一天天变好,我心里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帮周?根过坎儿

巡山、防火、防胡蜂、防乱伐……负责一片山场,是护林员周?根紧张的日常工作。

贫困户周?根在镇、村的支持下,扶贫贷款3万元,购买了农用三轮车,平时跑零散运输,一月能挣5000元左右,加上妻子打零工,一家人虽然辛苦,但很快还清了贷款,于2018年顺利脱了贫。

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3月17日,周?根驾驶三轮车在道路上左转时与对向摩托车发生碰撞,造成交通事故,导致对方重伤右脚截肢。后经法院判决,周?根负全责,需负担伤者36万元医疗费。按照每月偿还2000元的方式,一直要负担到2034年10月。2019年11月6日,拿到判决书周?根仿佛瞬间掉入了冰窟,面对三十余万元的高额赔偿,本身就寡言少语的他逐渐变得更加憔悴、低落。

本已脱贫的周?根面临长达15年高达30余万元的赔偿。按照汉滨区确定的“户分三类,一户一策”工作原则,周?根即将面临着返贫风险。

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有返贫风险,事关重大。我一边安慰他要正确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一边积极为其想办法,找出路,坚决防止其返贫。

经镇村干部商议,迅速启动区、镇、村“三级联动、一事一报”脱贫攻坚监测预警、处置破解机制,立即将周?根的情况向上级进行了专题汇报。

巩固脱贫成果,不能让一个脱贫户返贫!核查确认后,区、镇、村三级联动,研判评估风险程度,我们为周?根制定了个性化、针对性的防返贫解决方案。

在现行政策下,尽量把扶贫政策用足用活,最大限度防止周?根返贫,是我们镇村一班人达成的共识。首先,给周?根解决一个公益性岗位,将其聘为村级护林员,一年工资7200元;特事特办为周?根一家三口解决了最低生活保障每年接近一万余元。同时,我积极引荐周?根到村里的香菇园区务工,一天工资300元;考虑到他以前长期在城区务工租房居住,现在在村里呆得多,又积极帮忙争取各项救助资金,投入2万余元对其在村里的自有住房进行了修缮,提升了舒适度。如今,他逐渐树立了信心,每天起早贪黑,虽然忙累,但看着孩子慢慢成长,自己的生活也更加充实了。

“人一辈子总会经历很多事,这一年多,对我来说就像看护的这一片山林,里面有一道道沟,一个个坎,但我相信,有上级的扶持和鼓励,我跨过沟坎,终有大路!”慢慢走出变故的周?根满怀信心地说道。

助残疾夫妻自强

东沟村1组,有这样一对夫妻,丈夫王仁权天生视力残疾,光线稍弱就看不见东西。妻子胡开兰小时候不慎摔伤,落下肢体残疾,行走不便。但夫妻二人,从未抱怨生活,每天总是一脸欢笑。面对生活的艰难,夫妻俩总是为对方着想。在外做零工的王仁权因为放工迟,常常要摸黑走夜路,妻子胡开兰尽管自己行动不便,但总会早点收拾好家务,走几里山路去接丈夫回家。自己走在前面,王仁权手搭在她的肩膀上。黑夜里,山路弯弯,一对残疾夫妻,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她是他的眼,照亮前行的路。

王仁权还有一儿一女,家里几亩薄田。正常人一天就能干完的活,他们夫妻俩需要两三天才能干完,一年的收入捉襟见肘。农闲时王仁权靠打短工补贴家用,妻子胡开兰因为行走不便,只能做些家务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随着年纪的增长,王仁权、胡开兰夫妇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要强的夫妻二人,靠自己残疾之躯也要撑起这个家,把儿女抚养长大,培养他们成才。进入大学后的费用越来越高,夫妻俩省吃俭用也还是不够。

自他家2014年被纳入贫困户后,夫妻二人从未主动向政府伸过手。我们将他家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对两个孩子实施“两免一补”教育扶贫,给他们申请了残疾补助。考虑到他们住在山里不方便,将其列入异地搬迁范围。2019年,王仁权一家彻底告别了大山,搬进了张滩镇中心社区。

当年9月,通过引导支持,王仁权夫妻俩在张滩镇街道租了一间门面房,开起了花馍店。为了提高花馍店的知名度,我发挥自己“娘家人”的优势资源,多次邀请行内人士对花馍店进行宣传。由于手艺精湛,顾客反响好,一传十十传百,附近村镇老人过寿、小孩周岁都会定他们家的花馍,客户越来越多。王仁权、胡开兰夫妻凭借肯吃苦、善钻研的劲头,加上公道的价格,花馍生意越做越好。残疾夫妻自立自强的先进事迹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尊重,年底,王仁权、胡开兰夫妻被评为自强自立脱贫标兵。

胡开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解决了一家的住房和孩子上学两个大问题,现在又能在集镇上创业就业,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今年儿子大学毕业了,还准备考研。夫妻俩目前最大的目标就是好好创业,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切条件,把他们培养成人,将来回馈社会。

两年时间的驻村扶贫,我见证了东沟村166户678人的脱贫之路。全村水、电、路、网、讯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村级阵地建设明显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断壮大,群众生活大幅度改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回想驻村,有熬夜加班的苦楚,有斗志昂扬的热情,有遇到群众不解的辛酸,有翻山越岭入户的艰难,更有收获劳动成果时的幸福和满足!

(作者简介:张维安,男,中共党员,张滩镇脱贫办专职副主任。2019年3月汉滨区委宣传部派驻张滩镇东沟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