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青,男,1957年9月生

中共党员,河南省西峡县人
汉滨区紫荆镇规划小学退休教师

他16岁高中毕业那年,随父亲从河南省西峡县来到安康参加三线建设,后被选聘到紫荆镇荆河小学任民办教师,1974年考入安康师范学校中师班学习。1976年师范学校毕业,他本有多种人生道路的选择,一是回到家乡,二是分配到市区。可他依然选择了荆河小学,这一坚守就是40年。








耕耘大山  坚守校园








“教书育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始终是他事业追求的目标,“言传身教最重要”始终是他的自律信条。自从教以来,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工作中任劳任怨,从不挑拣,干啥务啥,他以多面手执着于所从事的高尚职业。他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学校负责人,唯独不曾改变的是始终坚守在山区学校、坚守教学一线带主课。

朱海青同志在汉滨区紫荆镇荆河小学(原太平公社七年制学校)任教时,经常遇到刮风下雨、河水暴涨,甘沟河涨水季节,该同志主动请缨当起了护送群众过河的义务工作。记得有一年夏天,朱海青同志护送粮站一位何姓职工过河,一不小心被水浪冲倒淹没在水潭里,朱海青凭着从小在水边长大有着游泳的基本技能,很快猛吸一口气,脚蹬砂石浮出水面,并把何姓职工拉出水面。根据何姓职工回忆,他在水里已被洪水呛得喘不过气了,再晚一会儿搭救就有生命危险。这次护人过河,朱海青虽然一身衣服打湿还丢了一副眼镜,但他无怨无悔。

八十年代,教师工资都是自己在工资表上签字后才能领到工资,余老师退休后,居住安康东站附近,他腿脚不利索,领工资不方便。朱海青同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主动承担了给余老师按月送工资的义务,无论刮风下雨,数十年如一日分文不差送到余老师手里。

1996年,正值教育“普九”迎验,时任沙坝小学负责人的他借款3万元,并垫进自己的工资搞校建。为了节省经费,他带领师生自己绿化校园,协助木匠漆刷课桌,书写标语、整理档案等,使学校顺利通过了“普九”验收。









言传身教  行为示范









多年的教育教学中,他时刻以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学生做的,他自己坚决不做。

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很多令他难以忘记的时刻。在学校里,他兼任美术教学,只要走进教室,学生都会兴高采烈地喊着“美术美术”。美术课上,他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与想象力,不要求学生坐得端端正正,允许学生下座位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一幅画。允许学生之间互借画笔,共同勾勒出心中想要的图画。总之,凡是学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画画并有作品展示给同学,就算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有一次,他发现一位姓康的同学,不愿意完成家庭作业,用复写纸套印完成作业。他耐心的给这位同学做思想工作,引导他学好语文,必须从音字词基础课抓起,靠日积月累。康姓同学明白了道理,学习踏实了,最后还当上了语文课代表。还有一次,李姓同学在班上图书角的书上乱涂乱画,同学们都很气愤,请求老师严查并给予处罚。作为班主任,他没有采取过激的行动,而是组织同学们开展“热爱书籍,不乱涂乱画活动”,他还用自己的工资为孩子们购回大家想要看的书籍。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使乱写乱画的学生认识到了错误,在教师节和学生毕业留言上她主动向老师道歉并给老师写信。









爱校如家  无私奉献









“以校为家,要把毕生献给山区的教育事业”。朱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他坚持“融入教师中,融入学生中,融入管理中”。山区里的寄宿制学校,90%学生是留守儿童,照顾住校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课后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4年春节,他在学校值班期间,发生了脑梗塞住进医院,在住院期间还时时操心校舍安全,临近开学前未痊愈的他主动要求医生为其办理了出院手续并准时到校。当教育办领导嘱咐学校尽量少给朱海青安排些课程时,他仍然坚持带五年级班务和语文课。

工作之余,他经常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进行新闻通讯采编和论文研究工作,每年向安康日报、安康电台等媒体投稿10余篇。他的作品“陕南民谷四大怪”“ 沙坝四大名人”和“沙坝的金船”被选编入《陕南文学翡翠》丛书,散文作品“青娃”被选编入《刘艺杂文集》。2005年由他撰写的论文《提倡山区教师写有特色的实用教案》荣获全市论文评比一等奖。

朱海青同志就是这样一位大山深处的好园丁,他以自己质朴无华的奉献人生谱写了教书育人的动人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