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又回来了!”

在汉滨区山乡大地,提起“供销社”,村民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一个沉寂多年,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合作经济组织,如今又开始活跃在“乡村大舞台”。

12月4日,陕西新闻联播重点报道了汉滨区供销社“打造服务农民的综合平台,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做法;

12月5日,陕西日报以“‘山货’变‘俏货’”为题,对汉滨供销社消费扶贫的电商扶贫经验进行报道;

9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在专题报道国家供销合作总社为农服务工作时,把镜头聚焦汉滨;

9月8日,全省供销系统推进消费扶贫工作会议上,汉滨作为陕南片区唯一代表作交流发言;

……

从退出历史舞台到浴火重生;从淡出人们视野到重新焕发活力;从运营体系几近瘫痪,到扭亏为盈、效益提升;从职工信访不断到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一个10余人的小单位,何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屡屡展现出大作为,受到各级领导肯定和中省媒体关注?汉滨区供销社脚踏实地,戮力同心,扎实推进供销综合服务改革,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留下了供销人坚实的足迹。

如今的汉滨区供销社,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与区总工会、财政局、扶贫局、农业农村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通力协作,不断加强镇村服务网点建设,扎实推进供销系统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转变,初步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全区发展基层供销电商站点300家,实现镇村供销社网点全覆盖。通过创新消费扶贫新模式,按照“三抓四统五提升”思路,有效助推了消费扶贫质效双增。截至目前,全区累计销售扶贫产品3.43亿元,位居全市第一。

坚持“三个狠抓”,强化政府引领

狠抓产品源头。制定抗击疫情支持贫困户增收政策,鼓励产业发展,解决产品供给和群众增收难题。目前,全区生猪饲养量79万头,茶叶、魔芋、蔬菜和核桃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8.1万亩、12万亩、16.57万亩和54万亩。

狠抓产品认定。抢抓扶贫832平台机遇,优化流程、畅通渠道,全过程指导经管主体完成扶贫产品申报。目前,全区56家新型经营主体233个扶贫产品价值总量达12.8亿元,已成功通过国家认定。

狠抓“三专一平台”建设。坚持“示范带动、多方联动,条块结合”,强势推进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建设,建成线下消费扶贫专馆6个、专区18个、专柜56个。

坚持“四个统一”,优化市场运作

统一技能培训。加大生产营销技能培训,通过电商培训、职业农民实训和网络直播“硒哥硒妹”专题培训,不断提升生产技能和销售水平,全年网红带货100余次,销售1000余万元。

统一质量标准。参照行业部门生产标准,对农副产品统一检测、认证和贴标,建立农产品二维码溯源系统,实现131家企业农产品信息的查询追溯,确保扶贫产品质量过硬。

统一农产品收购。紧盯订单生产模式,增加农产品收购网点,不断完善订单消费扶贫程序、监管、生产等各项制度,确保订单消费扶贫执行到位。累计建成区、镇村三级电商、供销服务站点106个,收购农产品1000余吨,价值6000万元。

统一包装销售。按照“政府牵头、农户生产、合作社和扶贫企业包装销售”方式,建立汉滨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中心,对扶贫产品进行集中分检包装、线上线下销售。

坚持“五个提升”,拓宽扶贫效益

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源动力。依托消费扶贫,出台支持政策,鼓励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激活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扶贫产品直接带动贫困户1.8万户,兑现产业奖补资金4160万元。

提升社会各界购买力。充分发挥中央定点扶贫建设银行、苏陕协作、西安雁塔、航天基地对口帮扶,省级国企、高校、医院“三大帮扶体系”以及省市帮扶部门“五大帮扶平台”资源,建立长期定向采购消费机制,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

提升扶贫产品销售力。通过开展扶贫产品“五进五销”(“五进”即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超市、进企业;“五销”即预算单位承销、社区结对联销、商场超市直销、电子商务营销、社会爱心助销),破解贫困村、贫困户农特产品销售难题。

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建立以“五大产业”为主、“特色产业”为辅的“5+X”产业格局,提升扶贫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0家,新型经营主体2098家。

提升汉滨品牌影响力。加快“双品一标”认证,引导经营主体建立扶贫产品品牌,通过消费扶贫推介等方式,提高汉滨品牌知名度。全区“咚咚锵牛肉酱”、“悠源魔芋”等14个扶贫产品已成为省市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