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长在农村的我来说,家乡吃水的记忆深刻而难忘。那时候,全村人吃水都是靠肩挑背扛,每天早晨天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村庄很是寂静。伴着狗吠鸡鸣声,村民都起床了,伸着懒腰,打着哈欠,无精打采地走进厨房,挑起水桶“咣当咣当”向水井边走去。

一大早,水井边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水桶排成了一条线,有人不自觉的要插队抢水吃,这时候年龄大的长辈们敲响了烟杆,嘴里猛咳嗽一声,这些人又乖乖地去排队了。一担水要等待好长时间,有时候水井里的水下降得厉害,前面的人勉强打上水,井水就枯竭了,后面的人就够不着水,只好眼巴巴地等着第二天早晨井水恢复,才去挑水吃。

家乡地处川道地区,水层浅,水源回流快,挑水吃还能保障一家人一天生活的用水需求,但对那些居住在边远山区的村民来讲,吃水要走几公里的路程,翻山越岭,寻找山泉水吃。一担水挑回家只剩下半桶水,人累的腰疼腿酸,家人从不敢浪费一滴水。来了客人只做蒸馍、蒸米饭、蒸玉米等干饭吃,不做汤面,尽量节约水。遇到干旱年月,吃水更加困难,河谷断流,山泉水枯竭,为了寻找水,村民们组织精壮劳力满山遍野的觅水。当发现碧绿的山崖下有珍珠状的露珠一点一滴渗出时,像发现了新大陆般高兴,他们用镰刀顺着露出的泉眼小心翼翼地疏通着水路,露水变大变粗变清亮后,才排队接水,辛苦程度不言而喻。找不到山泉水的村民,只能吃着蛤蟆滩的臭水,没水的时候就没有了生活的烟火气,大人们蹲在厨房不愿出门。每家每户都缺水吃,洗澡都是一种奢侈,家乡曾留下这样一句话:没水吃喝穷巴巴,好女不嫁五里坝。这是当年吃水难的一个真实写照。

随着国家好政策的逐个落实,群众也逐渐饮上安全幸福水。我的家乡用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里修建了一个大型供水厂,家家户户用水全覆盖,只要轻轻一拧水龙头,哗哗的清水就流淌出来。村民一水多用,房前屋后的蔬菜在水的滋润下,长得青翠欲滴。有经济头脑的村民用水长豆芽,做豆腐,建蔬菜大棚,修建鱼池等,有的还建园区,搞产业,不出家门就能挣上崭新的票子。

每逢周末,我便会回家转转,沿途看到有人在水池里洗菜,有人菜地里浇菜,庄稼地里,大家一边干农活,一边说说笑笑。看到这些,我心里很是温馨,祖祖辈辈缺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村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临走时,九十岁高龄的老村长,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说:“娃子呀,现在党的政策太好了,吃穿不愁,水通电通路通,生活有奔头啦!党的恩情大如山。”我听后,心里倍感温暖,行走的脚步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