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山区深处的汉滨区双龙镇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

一个奔跑的身影划破了山村的宁静

六年级学生王兰棋正奋力冲向画室

奔向每个周末

能让他忘却孤独与思念的地方


一个由水墨画构筑的斑斓世界

而点燃这束艺术之光的

是一位来自千里之外的青年

——汪子文

十年扎根

他以画笔为桥

不仅为大山里的孩子们


打开了发现美的心灵之窗

更铺就了一条通向自信与未来的

希望之路


 
 
 
 

王兰棋你又迟到了。来,进来。

王兰棋,汉滨区双龙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家中只有年迈的奶奶。他的奔跑,是这里许多孩子周末生活的常态。而那个在教室里等候着他的汪子文老师,则是改变这一切的关键人物。

 
 
 
 

他爸他妈在外面打工嘛,孩子不是学画画。我说挺好的,我意思画画了,免得他到时看手机,下河去摸鱼了,贪玩了,骑车跑了,我肯定管不住。

汪子文是江西人,2010年,他家乡考入安康学院学习水墨画。毕业后,一个选择让他的人生轨迹与双龙镇这座深山小镇紧密相连。

   
 
 

2014年就毕业了,毕业以后就留在了安康,然后就以志愿者的身份到双龙文化站,参加文化志愿者的工作,从此与双龙结下了缘分。自己又是学中国画的,然后自己就在文化站画画,让很多小朋友看见了,好多小朋友就过来跟我一起画。

在文化站工作的日子里,汪子文目睹了太多像王兰棋这样的孩子:他们父母外出打工,祖辈年迈,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被手机和电视填满。他在文化站画画这一番无心插柳的举动,竟像磁石般吸引了孩子们他的画笔,成了孩子们好奇与向往的焦点。而这一场景,很快就被双龙镇中心小学的校长敏锐捕捉

   
   
   
   

他就来邀请我,说学校缺乏美术老师,跟我商量,意思是组建一个美术社团,让我来教水墨画,2016年开始一教就教到现在了。


汪子文的水墨画课,不追求技法的高深,而是引导孩子们将目光及画笔投向脚下这片最熟悉也最易被忽略的土地——层叠的梯田、古朴的老屋、劳作的乡亲、嬉戏的家禽。他告诉孩子们,最美的艺术,就藏在最真实、最质朴的日常生活里。

   
   
   
   
   

他带领孩子去发现,他们以前就习以为常的东西,原来还有这种美,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可能对于小孩来说,能够发现身边的美,对于他们以后的成长来说也是一种很好,能培养对生活的一种热爱。


而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常年缺少陪伴的孩子们而言,画笔下的世界,意义远不止于艺术本身

   
   
   

汪老师他带着学生们一起亲身去画,带着他们交流,其实更多也是一种关心关爱,让孩子们有一种爱的归属一样。


日复一日的辛勤浇灌,结出了令人惊喜的果实。2018年,孩子们稚嫩却饱含深情的绘画作品首次走出大山,在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惊艳亮相。质朴动人的乡村画卷直抵人心,更大的舞台随之而来2019年,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的支持下,“爱家乡儿童水墨画展”在陕西省美术馆成功举办。

 
 
 
 
 
 

有很多专家看懂孩子的画,觉得他们画得贴近生活,贴近乡村,就是说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组织一个这样展览。


2021年5月,汪子文辅导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在北京举办了展览。凝结着乡愁的老屋、憨态可掬的耕牛、绿意盎然的茶园为表现对象的画作,在北京的艺术殿堂静静陈列时,改变的不仅是外界对山乡的认知,更是孩子们心底悄然生长的自信与阳光。

 
 
 
 
 
   

学习绘画的孩子日益增多,水墨画社团已无法满足需求。当地政府部门看到了美育的力量,共同筹划建设了一个专门的美育研学教育基地。

   
   
   

(这里)以前是一所学校,因为学生不多了,刚好我们这水墨画还是比较有特色的,所以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镇党委政府中心学校,就想把这个地方打造成一个美育基地,可以供孩子们来学习的一个地方。


基地的建成,让这份美育事业有了稳固的家园,也让周末送孩子们来学画这件事,成了村民们最积极、最安心的选择。

 
 
 

办了一个培养学生能学习,能画画,培养孩子能懂得很多事情,那我感觉特别高兴,所以说我就把小孩交给他领着,给我们带好。

 

汪老师在我们双龙镇,美术这块做了特别大的贡献。因为有多少孩子,从开始都是他教的,就他来说没话说。

孩子周末有了特别的去处,看护他们的老人也能安心。而双龙中心小学学画孩子杜生浩的经历,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这份改变带来的力量。

 
 
 

家里人怕影响孩子(杜生浩)的学业,想放弃这个不学习(画画),但是我们看到了,孩子内心从画里面看到了快乐,跟他爸爸电话沟通,就是说让他继续坚持学着,前几天过生日,爸爸还特别拿孩子画的画,发了个朋友圈。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生日,没有陪在你身边了,对不起,儿子,你给爸爸画的画我都看到了,我很感动,爸爸看到你在一天一天长大,很欣慰,希望你能茁壮成长,健康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爸爸爱你。

十年扎根深山,汪子文也在双龙镇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妻子肖力红的理解与支持,是他坚守的重要力量。

   
 
 

也是跟朋友之间做了一点关于陶瓷类的一些事情,来弥补自己的一些家庭用度,然后还有一方面,就是家里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因为像我们这边的孩子,他接触一些兴趣班呀,那是很少,你在像这种在尤其在乡镇上面就很少有这种补习班,只要他自己要坚持做,那我们作为家人就会一直支持下去。  

如今,汪子文的目光投向了更远处。他思考着如何让美育基地持续发展,如何将孩子们的绘画宣传推介家乡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双龙有陕茶一号,我们有4A级景区,和传统古村落,我也想通过孩子们的水墨画去发现家乡,推荐家乡。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很多的老师都来到我们这个基地,有个交流指导,让孩子们更好地去成长,更好地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