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 早阳镇龙泉村还浸在薄雾里 几声清脆的敲击声却早早划破了寂静 村东头那处“盘踞”多年的废弃砖房 正在众人合力下 一点点“瓦解” “大家要注意施工安全,小心棚子上的碎石。”村支书来定富正现场指挥着这场火热的拆危治乱。尘土飞扬中,一张张朴实的脸庞上汗水淋漓。镇村干部带头干,村民和公益岗参与干,这样的场景,在早阳镇推进“千万工程”示范线建设的众多村庄中,正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早阳镇在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时,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村民主体”的原则,通过前期的广泛宣传和试点建设,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长远益处。 曾经,这些遍布村落的乱搭乱建,如同顽固的“补丁”散落在龙泉村。破烂砖房摇摇欲坠,鸡棚旱厕气味难闻,杂物棚扎在国道两旁。按照“千万工程”示范线建设的任务清单,首当其冲就要拆除这些“补丁”。 然而,要动村民的“家业”,谈何容易?如何在拆除危房的同时,真正保障村民利益、赢得他们心底的理解和支持? 这道难题,沉甸甸地压在龙泉村驻村工作队面前。 “别人都没动,凭啥先拆我家的!”熊大爷的质问声,像一块硬邦邦的石头,迎面“砸向”刚上门的龙泉村驻村工作队,吃了结结实实一个“闭门羹”。 熊大爷的质疑和抵触,没有让工作队退缩。没有图纸,他们就掰着手指头讲规划;没有模型,他们就描绘村庄未来的新模样。联村领导和工作队员们走进熊大爷的院子,坐在小板凳上,一遍遍解释“千万工程”示范线建设带来的长远好处:“大爷您看,拆了这个旧鸡棚,您家门口这片地就敞亮了,咱规划出来做个小菜园,您种点爱吃的瓜果多方便!院坝也给您整宽敞平整,以后晒粮食、孙子回来跑跳都有地方!”从“千万工程”让村里道路更干净、环境更整洁的大变化,聊到熊大爷家房前屋后能享受到的实实在在的便利升级……想象着整洁庭院里儿孙承欢,老人紧锁的眉头终于松动。这份带着温度的“软磨硬泡”,终于“捂热”了老人的心。 “拆不是目的,让乡亲们从‘要我拆’变成‘我要拆’,才是关键。”就像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海峰所说,“我们一户户上门沟通,就是要把道理掰开揉碎讲清楚,对有特殊情况的群众,我们主动协调资源搭把手,该整改的整改,该帮扶的帮扶,绝不让一户掉队,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心服口服地参与进来,真正明白人居环境提升是给自己、给子孙造福。” 正是这份既讲透道理、又解决难题的“做细”功夫,让熊大爷的态度悄然转变。从最初的“门难进、脸难看”,到最后的主动配合拆除。龙泉村的首日拆危攻坚战,就这样实现了从“硬抵触”到“软着陆”的关键突破,生动诠释了“群众理解是最大支持力”的治理智慧。 “干部们图啥?还不是为了咱村好!他们费心费力帮咱想出路,咱不能拖后腿!” 在村中的另外一处拆除现场,旧砖房主人冯大爷抡起锤子,砸得格外起劲。驻村工作队员们合力抬走了老房梁,村民张大娘忙着给干活的人递水倒茶……砖瓦木料在协作中被清运,隔阂也在挥汗如雨中悄然消融。 一锤一锤砸落的 是阻塞视野的破败旧墙 一梁一瓦传递的 却是干部与群众间心意相通的新桥 熊大爷的态度转变、冯大爷的肺腑之言、张大娘的一碗茶水、工作队员肩头的泥印……“千万工程”所倡导的“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理念正在早阳镇龙泉村生根发芽。 早阳镇龙泉村的这场“破旧”行动,不仅是环境的焕新,更是人心的凝聚。接下来,早阳镇将以“清洁乡村、净美家园”为新起点,深扎乡土,活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让每一锹土、每一滴汗,都变成房前屋后的整洁、村民脸上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