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在张滩镇中心社区“全国最美农家书屋”里,放暑假的张同学惬意地翻着书,笑着说:“这儿既能看书还能攒积分换礼品,暑假过得真带劲!”这样的温馨场景,正是张滩镇用文化服务群众、带动乡村振兴的缩影。该镇打破过去文化服务“各管各”的局面,让资源流动起来、服务沉到村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感受幸福。

组织筑基织密服务网络,贯通“文共体”血脉

汉滨区张滩镇“文共体”分中心,创新采用“1个分中心+6个子中心”的组织架构。“我们就是要改变过去‘各干各的’,让资源能流动、服务能下沉,真正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地上。”该镇镇长李飞介绍道。通过搭建“镇分中心—村(社区)子中心—文化社团—群众”4级服务网络,责任层层压实,确保文共体建设顺畅运行。

阵地赋能“小而美”空间串起“15分钟文化圈”

有了组织保障,阵地建设紧随其后,该镇秉持实用原则,建起图书室、舞蹈室、培训室等多种文化空间,镇文体广场活力十足,中心社区的农家书屋声名远扬,而东沟村则实现了村民“家门口看电影”的愿望东沟村委会新建的电影院里,村民老张激动地说:“咱农民这辈子以前都没进过电影院,真没想到现在村上给建了一个,还能免费看电影、点播老电影,以前村里人想看场电影得专门跑进城,现在走几步路就到,太方便了!”与此同时,各村阅览室推行的“阅读积分制”有效提升了村民阅读热情。这些精心打造的“小阵地”成功串联起覆盖城乡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让图书借阅、文艺排练、技能培训、电影观赏等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真正变得触手可及。

服务精准按需“上菜”,让文化既“有料”又“对味”

文化惠民,核心在于精准对接需求。镇努力将群众“需求清单”转化为“服务菜单”。传统节日里,四季村晚、春联义写、灯谜竞猜、文艺演出等轮番登场,节日氛围浓厚。暑假公益课深受孩子喜爱和家长好评,“安康花鼓子”“八岔戏”等非遗培训场场爆满。学花鼓子的李阿姨说:“年轻时就想学,现在圆梦了,还能上台表演!”老戏迷张大爷感慨:“以前光爱听戏,现在能学能演,日子有滋味!”特色活动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

人才培育激活“源头活水”,壮大乡土文艺力量

文化传承与发展,人才是关键。镇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钟辉说:“现在群众热情高,我们得增加培训班次”张滩镇坚持大力培育文艺社团,挖掘乡土文化能人。目前组建的6支文化社团,成员达150余人。他们活跃在基层,激发创作热情,催生了村歌《安康城东新余湾》、快板《城东新张滩》等深受喜爱的原创作品。持续的辅导培训也不断提升骨干艺术素养,为“文共体”注入持久活力。

融合破圈“文化+”赋能,探索乡村发展新路

镇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以余湾社区、田湾社区为试点,依托当地特色柑橘产业,精心推出“柑橘采摘体验”活动为拓宽销路、提升品牌,驻村第一书记们更是组团上阵,化身“带货主播”。在热闹的直播间里,金黄的柑橘成为主角,而穿插进行的“安康花鼓子”“八岔戏”等非遗节目表演,则瞬间点燃人气,吸引众多网友下单。这套“线下采摘体验+线上直播带货+非遗展演引流”的组合拳,直接带动村民增收10余万元与此同时,文化惠民让群众唱了主角,在余湾社区,由村民自发组成的“七彩舞蹈队”活跃在基层,队员热情表示她们利用农闲时间排练,义务为乡亲们演出,不仅在逢年过节到各个村巡演,还定期去镇上的敬老院慰问演出,“看着老人们开心的笑容,我们自己也特别满足”,她们的身影已成为当地节日庆典和敬老爱老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条融合之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有阵地”向“有活力”的深刻转变,让文化真正扎根、生长、开花结果,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如今的张滩镇,正以“五个一”为抓手,深耕这片文化的沃土。正如镇长李飞所言“文化不是摆样子,是要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幸福。”随着“文共体”这条城乡共融的“文化纽带”愈发牢固,一幅资源畅通、服务精准、人才汇聚、活力迸发、产业联动的亮丽文化图景正在张滩镇徐徐展开,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