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生的足迹,书写了一段跨越时代的传奇。在江北街道晏台社区的寻常院落里,居住着一位98岁的老人,他就是抗战老兵吴文次,原名吴开芸,字文次。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却掩盖不住那双眼睛里沉淀的坚毅与从容。

峥嵘岁月:一位黄埔军人的抗战亲历

1925年10月,吴文次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年少时,他目睹了侵华日军的暴行,山河破碎、百姓流离的景象在他心中埋下了爱国的种子。1944年,正值国家危难之际,19岁的吴文次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19期,成为一名肩负保家卫国使命的军人。

同年,衡阳保卫战(发生于1944年6月23日至8月8日,历时47天,它被誉为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烈”“最成功”的城市防御战,也被称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打响。这场战役关系到抗战全局,战况异常惨烈。吴文次被编入除奸组,任务艰巨而危险,他们不仅要在战场上与日军周旋,还要清除混入我方的汉奸特务,保障部队的情报安全和后方稳定。在枪林弹雨中,吴文次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军事素养,多次出色完成任务。他曾在一次突袭行动中,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成功摧毁了汉奸的联络点,为部队争取了宝贵的作战时间。战场上的硝烟、战友的牺牲,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量。


转战新岗:一位抗战老兵的建设情怀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吴文次随部队转入黄埔军校成都校区继续深造,成为第21期学员。

1949年,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吴文次随部队起义,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响应国家号召,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然而,就在前往前线的途中,吴文次因长期征战积劳成疾,不幸病倒,被迫住院治疗。他虽然未能亲身踏上朝鲜的土地与敌人厮杀,但心中保家卫国的热血从未冷却。

1951年,病愈后的吴文次转业至安康县委工作。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和平建设的岗位,他迅速转变角色,将军人特有的严谨、坚韧与奉献精神深植于地方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安康县委,他兢兢业业,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为地方的发展贡献力量。1962年,他调至大竹园煤矿工作,在艰苦的煤矿一线,他不怕苦、不怕累,带领工人攻坚克难,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与顺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老兵的责任与担当。


纪念章映照四世同堂 英雄荣光永不褪色

1979年,吴文次光荣退休,与配偶王道英(原安康县棉织厂退休职工)一起在江北街道晏台社区安享晚年。如今,家里常住人口有4人,小儿子吴春明和儿媳与他们共同生活,一家人相互扶持,其乐融融。

尽管岁月流逝,吴文次对过去的烽火岁月依然记忆犹新。每当提及衡阳保卫战的点滴,他总会眼神发亮,那些与战友并肩作战的日子,是他一生最珍贵的记忆。2015年,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吴文次荣获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当这枚承载着历史荣光的纪念章挂在胸前时,老人激动不已,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功绩的肯定,更是对所有为抗战胜利付出心血的英雄们的褒奖。

如今,98岁高龄的吴文次在家中颐养天年,四世同堂、亲情环绕。他的一生,既写满了抗战的峥嵘,又镌刻着建设的荣光。从少年投笔从戎、抵御外侮,到和平时期扎根基层、奉献地方,他用一生的忠诚与坚守,诠释了何为军人的担当,何为爱国者的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