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书记,你看看我们设计开发的这个微信小程序商城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都很好了,尤其是蚕丝被商品图标清晰、分类准确。我就希望可以加入科技小院的标识,这样就能有更吸引人购买的新元素。”


6月27日下午,在汉滨区沈坝镇桥头村,蚕桑科技小院里,院长马文龙正与村党支部书记方益平讨论线上销售技术问题。

1751249379430010176.jpg  

马文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同时也是陕西汉滨蚕桑科技小院的院长。在桥头村,自从科技小院入驻以来,人们常常能看见远道而来的几位年轻人活跃在桑林田间、农户家中。他们在蚕桑生产一线参与培训服务、开展科研工作。目前,马文龙已经发布小院日志100篇、小院资源6个。

为了更好帮助桥头村销售蚕桑产品,马文龙和团队成员研究开发了一款微信商城小程序。目前,这款小程序已经进入审核阶段,预计一周内就可以上线运行。

马文龙介绍:“上线后,微信小程序里可以直接搜到我们的商城。并且我们在产品实物包装上面附一个小的二维码,一扫就可以识别蚕桑产品的产地、价格、参数等信息。顾客随时随地就能看到买到。”

蚕桑产业是桥头村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方益平带领下,全村发展高标准桑园700多亩,形成了从种植基地到小蚕共育、桑园返租倒包、技术培训、蚕茧回收、蚕丝被加工的全产业链模式,带动270多户村民受益,户均增收2000多元。今年春季发蚕种360张,目前共收购蚕茧30000斤。


   
1751249438041038223.jpg

这两天,桥头村正加快完善汉滨蚕桑科技小院设施建设。一座3层总面积1500平方米的综合楼将于十月底竣工投用。在改善科技小院科研办公条件的同时,还具备智慧蚕室、会议室以及产品展室等多种功能,更好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方益平说:“我们要珍惜利用好在桥头村设立科技小院的良好机遇,更好发挥科技小院科技赋能作用,让科研人员和专家们在日常生产一线发现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带动区域蚕桑产业共同发展。”


2023年,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陕西汉滨蚕桑科技小院落户桥头村。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联合蚕桑研究所、地方农技单位,共同构建了“科技+服务+生产”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为蚕农提供标准化桑园建设、智慧种养、病虫害防治等培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汉滨蚕桑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张二磊介绍:“我们重点推动蚕桑资源高值化利用,比如研发桑枝叶提取物、桑黄菌茶等功能性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同时,结合信息工程技术,开发了基于高光谱影像蚕茧质量无损检测模型,助力高品位生丝生产。”

1751249408864036608.jpg

目前,科技小院团队已经在《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中国畜牧杂志》《Animals》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篇。开发了助农软件和小程序等,定期开展蚕桑种养技术培训,累计600多人次参训受益。


   

   

   

张二磊表示,科技小院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发展蚕桑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传统蚕桑业的应用。一方面深化校企地合作,培养更多懂技术、爱农业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探索蚕桑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助力汉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