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
?红色火种?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即日起,“汉滨融媒”将陆续推出《汉滨红色革命回忆录》,带您重温汉滨红色革命光辉历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汇聚磅礴力量。
五茨东公路
该路1958年开始建设,原线路起点于五里机场四岭头,穿河西二?上汪台河西乡政府后溯付家河北上二里乡,原二里乡政府上面即利用“八一”水库西干渠基而建。1969年重修“八一”水库,上段渠成路消,下段成通乡路。
新路线1976年改由冉家河翻越牛山,经谭坝至松坝接原线到茨沟老庄,历时5个月建成通车,是为“五茨路”,长48公里。茨沟至东镇为茨东路,1976年11月通车,长17公里。至此,五东公路全线贯通,全长65公里,结束了沿傅家河上行“七十二道脚不干”的艰难路程。
访谈记录
时间:2019年10月22日
地点:安康中学初中部
访问人:罗先余 王琦(记录)
被访问人:罗先贵,男,62岁,现系安康中学初中部美术教师。
问:请你将当年修建五茨公路的情况谈一下。
答:1976年开始修五茨路。过去到茨沟,都是走付家河河道,叫“七十二道脚不干”。
一条河一共有几个二十五,也就是二十五里一个站。其中从付家河口到二里公社是二十五,从二里到沙口二十五,从沙口到松坝二十五,从松坝到茨沟老庄二十五,从茨沟到景家二十五,从景家到东镇二十五,从东镇到二郎沟二十五。所以过去从五里上茨沟,全靠步行肩挑,连茨沟区供销社请的都是挑夫,把商品挑到茨沟。全部都走水里面,脚就没法干,所以称为付家河的七十二道脚不干。
为了解决到茨沟区的交通问题,从1976年开始修五茨路。从五里花园口经过牛山,再到谭坝,由谭坝再到茨沟,修这样一条公路。其中从五里到牛山,由五里区来承担。
而五里区又把这一段路划到沿线的大队,大队再划到生产队。我们那个生产队,就在牛山的半山腰,我们就驻扎在卧滩河,也就是花园的最高处,牛山的山脚下,在那里开伙。我们10队和9队修路的地方就在盘道最多,石头最硬的半山上。就是过去开的那种磨子石,打磨用的石头。整天抡钢钎,难搞得很。每天早上天不亮我们就从家里走,一浪一伙的一路几十人,每个生产队一走都是几十人。不停地走,因为到卧滩河有几十里路。下午五点多,吃完饭又往回走。每天来回走。
问:五茨路一共修了多少时间?
答:那时候以草庙梁为界,花园到草庙梁这边归五里区修,草庙梁到茨沟归茨沟区修。我们五里区这边要修得快一些,茨沟区那边因为战线长,山也比较多,所以修得慢一点,大概修了半年时间,才把路修起。那时候修得路既不是沥青路,也不是水泥路,修得那毛路只要货车能过就行。
问:你们10队和那个9队包的路段有多长?
答:每个生产队包的路段都超过50米。
问: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答:五茨路修好以后,安运司的车断断续续地上茨沟,主要是给供销社拉货。我1981年到茨沟去教了三年书,所以也坐了几回安运司的车。从花园口坐到茨沟,要坐5个多小时的车。尽管路不太好,车走得慢,但总算通车了,就比走路强。我从二?家里步行上茨沟,不停地走,要走9个多小时。
位于谭坝镇内的老五茨路(后修通东镇路后称五东路)
五东路的最高处-草庙梁,南面是原五里区,北面是原茨沟区
草庙梁下的劈山修路
位于五里段的第一个大弯道
位于五里牛山村的盘山道,总计为四个弯道五层路面
盘山弯道,白云远处半山边是通向五里镇的路
大弯道
通向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