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

?红色火种?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即日起,“汉滨融媒”将陆续推出《汉滨红色革命回忆录》,带您重温汉滨红色革命光辉历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汇聚磅礴力量。

越河治理工程

越河,也称月河,形似弯月,故得名月河。长江支流汉江的北岸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汉阴县凤凰山主峰铁瓦殿北麓,流经安康市的汉阴县、汉滨区,在汉滨区建民镇(原青峰乡)许家台注入汉江。月河中下游地区河谷平原与冲积平原区为汉阴县与汉滨区历史悠久的农耕区,建设有多处水利设施。

越河在汉滨区境内流长37公里。建国初期,安康至恒口尚有木船航运。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床上升,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形成汛期洪水泛滥,被毁农田万余亩,房屋千余间。沿河人民坚持抗洪斗争,先后修建43座防洪T字型坝,3公里简易护岸河堤,但因缺乏统一规划,部分河堤当年修,第二年被冲毁。为了根治这一问题,1977年3月,安康县人民政府成立越河治理指挥部,组织1.5万人会战,区乡实行工程层层包干,逐级落实治河任务,从恒口到建民一举修建河堤44.46公里。

整个工程坚持近期与远期结合,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结合,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50年一遇洪水校核。工程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迎水和背水坡比为1:4。由于因地制宜,科学施策,自河堤建成以来,越河两岸再未发生洪水蹂躏,确保了一河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访谈记录

时间:2019年10月5日

地点:汉滨区五里镇毛湾村三组王典礼家

访问人:罗先余 王琦(记录)

被访问人:黄崇元,男,67岁,系安康市水利局退休干部。

问:我们是区文化局和档案史志馆的,想找你了解一下当年越河治理工程的有关情况。请将你当时的所见所闻谈一下。

答:70年代咱们越河形成了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全流域治理,整个过程从当时来讲是以人民战争的形式出现的。恒口据我掌握的情况,是从恒紫桥一直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是直接参与的建设者,当时叫堆沙堤。光每个生产小队,下的任务是不得少于50个劳力,我们一个大队共5个小队,每天不得低于200人。当时填足这个坝,都是就地取砂石混合料回填,用兜篮子肩挑背扛。当时这个工程叫“三边”工程,就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所以放线只是个大概,现场给我们一指,保证行洪宽度就对了。

问:当时这个工程具体时间是啥时候?

答:是从1972年下半年开始的,到1974年结束,其中1973年到1974年上的人最多。

问:请你接着谈。

答:当时也没有资金,也没有水泥,堤都是沙垒起来、堆起来的。

问:那沙怎么固定呢?

答:断面放得大,比方说,上面宽10米,下面就放宽到30米,按照自然坡比成形。然后回填三、五十公分,再开始人工打夯。1个夯是5个人,其中1个角1条绳子站一个人,中间夯把站1个人。在号子声中,中间那个人把夯把掌住,然后4个角的人拿着绳子同时把夯提起来,同时在放下。当年夯实采取的就是这一种形式。

问:请谈一下越河治理工程的起止范围。

答:我们施工的范围从恒紫桥到恒河出口段,南岸北岸都是。整个越河治理工程从越岭关到建民鳖盖子,涉及恒口、五里两个区。大概情况就是这。

1977年3月原安康县全面掀起越河治理

治理后的越河五里段

越河治理垒砌的石坎

不断治理的越河

两岸人民免受洪水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