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滨区委十六届十二次会议召开以来,关家镇深学细悟全会精神,紧扣“山水田园 秀美关家”发展定位与“三线三特三区”总体目标,将决策部署转化为基层治理、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的实际行动,让“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在山间徐徐铺展。 秋日的关家镇,山水含翠,村落整洁,产业兴旺;从关田村的干净街巷到邹庙村的养蚕大棚,从火热推进的十万头生猪养猪场项目现场到小关社区梅花鹿养殖基地,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垃圾也随处可见,现在不一样了,门前的路面干净平坦,房前屋后都整洁,住着心里舒坦!”走进关家镇关田村,村民口中的变化是该镇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缩影。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群众的迫切需求,更是乡村振兴的“颜值”底色。今年以来,关家镇以“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群众生活”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与镇村志愿服务队的力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昔日的“脏乱差”逐渐被“洁净美”取代。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在关家镇,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让土地生金,更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走进魏垭村十万头生猪养殖场项目现场,大型机械轰鸣作业,工人们正忙着附属用房主体施工、猪舍内部改造与水管铺设,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目前我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快工程进度,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用,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安康市鼎牧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康让海说。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关家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在助力群众稳定增收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邹庙村养蚕大户李明成的养蚕房里,一排排蚕架整齐排列,蚕宝宝啃食桑叶的“沙沙”声不绝于耳。“一年能养6到7批次蚕,每季度大概12张蚕种,能收800到900斤茧子,全年能增收十几万块钱。”李明成笑着说,养蚕不仅让他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能带动村里五六个固定工人就业,到了蚕的五龄期,还需要十来个临时工人,为周边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走进小关社区梅花鹿养殖基地,一栋干净整洁的鹿舍内,三三两两体态匀称、毛色光亮的梅花鹿或悠闲地散步,或追逐嬉戏……甚是可爱。胡德宝利用当地适宜的自然环境、丰富的饲草资源,养殖了50余头梅花鹿,“呦呦鹿鸣”已成为乡村美、农民富的真实写照。 从生猪产业到蚕桑产业,关家镇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多点开花”的跨越,让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关家镇将以区委全会精神为指引,锚定‘三线三特三区’总体目标,谋深谋实‘十五五’项目,持续壮大特色产业,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关家镇党委书记李丽萍说,未来,关家镇将继续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更多属于关家镇的精彩篇章。 如今的关家镇,生态优势持续巩固,产业活力不断激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绘就。